“巴菲特投资与管理哲学”的真意,信任边际如何造就全球投资领域金字招牌?
编者按
在今年的全球“投资界春晚”——2022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92岁的巴菲特在与股东的问答环节中提到:“即便未来巴菲特不在了,只要伯克希尔保留将股东摆在首位的企业文化,那它就还会存在一百年。”
作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伯克希尔企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数十年来,无数的创业者、投资人从中汲取到了足以支撑他们的项目取得成功的能量。本篇笔记,福田产投选取价值投资专家劳伦斯·坎宁安所著的《信任边际》一书,与您一道剖析“巴菲特投资与管理哲学”中支持企业取得成功的力量。
1962年,已在美国投资界崭露头角的巴菲特,买入了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的股票。巴菲特当时的想法是,在企业真正倒闭释放资本金时,会有人回购股票,他就可以通过售出手中的股票获利。然而,在与纺织厂管理层交流过后,巴菲特却发现这家企业公布的投标价格比预期要低很多,即便手中的股票能够顺利卖出,也完全无利可图。
被“摆了一道”的巴菲特,盛怒之下开始大量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3年后,巴菲特取得了这家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此时公司的净资产仅剩2000多万美元。
在后来的回忆中,巴菲特把收购这家纺织厂视为他投资生涯中最大的错误:“顽强也好、愚蠢也罢,1966年到1985年,我们在纺织行业里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最终也只能被迫终结了纺织事业运营。”
于是,这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公司,结束了它作为一家轻工企业的生命,却成为了“股神”日后在投资与商业保险领域大杀四方的工具。
30多年过去,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巴菲特的带领和运作下,公司净资产从2288.7万美元发展至2021年末的近万亿美元,股价也从每股7美元“蹿升”至如今的420000万美元,成为世界投资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家总部只有不到30名员工的公司,是如何成为现代商业、金融领域“活传奇”的?这个话题始终是众多投资人、创业者讨论和思考的焦点之一,有关巴菲特、伯克希尔的文章与书籍层出不穷,观点更是众说纷纭。
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价值投资专家劳伦斯·坎宁安,在其著作《信任边际》中,成功地将越来越符号化、模糊化的“巴菲特哲学”总结梳理,并将核心提炼为“信任边际”一词,向世人展示了伯克希尔企业管理与巴菲特投资秘诀的共同基石——对信任的理解。
坎宁安在书中写到:正如价值投资这个广袤的领域其实用“安全边际”几个字就能概括一样,我们相信伯克希尔·哈撒韦这种宏大的管理哲学也可以用“信任边际”这几个字来归纳。
安全边际旨在教导投资者以远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进行投资,这种情况虽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十分罕见的,但同时也是一旦遇到了就务必要抓住的机会。
信任边际是指企业管理者发现值得信任的人时,必须对他们予以高度信任。与安全边际类似,企业和管理者与那些值得信任的人建立联系的机会,同样稀有不容错过。
信任中包含着强大的动能可以使企业收获更有效的领导力、更低的管理成本以及其他的企业效能,从而使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强化变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中国有句古话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恰当地用来形容巴菲特的经营理念。现实中,一旦伯克希尔·哈撒韦发现了自己信任的经理人,就会选择放手,为其提供大展拳脚的机会。
在大部分企业里,业务重心通常都会比较集中,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的企业往往集中程度更高。各级主管、层级汇报、错综复杂的制度与流程体系虽然令企业实现了内部的有效监督,同时为业务有序运行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障,但客观上却会增加大量成本,并且使组织架构官僚化的风险“无限制上升”。
伯克希尔·哈撒韦仅在总部保留了一个基本的审计部门,把所谓企业要素以及其他内部事项都转交给各个子公司负责。这与通常我们说的扁平化管理看似同理,实则有很大差异。伯克希尔的每个子公司都会保留自己的预算、经营和人力资源制度及流程,并设置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技术部等“常规部门”。每一个子公司都由自己的CEO独立领导,不受总公司的干涉。
巴菲特每两年一次发给旗下各个机构负责人的短信中,对CEO们的6点要求,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对子公司仅有的限定条件。
捍卫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声誉;
及早汇报坏消息;
商议退休后的利益变动和较大的资本支出(包括收购,这是其所鼓励的);
着眼于50年的企业前景;
碰到任何收购机会,都要请教伯克希尔·哈撒韦总部的意见;
提交书面的接班人建议。
在管理者与经理人互相值得对方信赖的基础上,这种“过分松散”的管理模式,却化作了持续驱动伯克希尔·哈撒韦业务增长的动力源,与保障企业稳定安全运行的保险杠。
不仅在公司管理方面,巴菲特在收购投资方面也始终坚持基于信任边际原则行事。
对于巴菲特个人而言,在商业收购活动中,如果不是信任并了解收购对象的实际控制人,或者是经过自己信任和了解的人牵线背书,巴菲特一概不考虑洽谈收购。
站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企业视角,作为主要业务的投资并购,始终遵循着基于信任边际的原则。伯克希尔不会像行业内的通常做法那样,在并购过程中聘请投行或经纪人来审查交易,而是致力于达成“买卖双方”的直接联系。直接的联系更有利于建立信任或是“确定不信任”,这种信任还能降低并购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并简化流程。
建立信任后,伯克希尔对待收购企业的信任将长期持续下去,会考虑并购之后能否长期经营并从中获得收益,而非短期快速获益。尽管伯克希尔的正式收购合同中至今没有出现过有关长期持有的承诺,但很多卖家仍出于这一因素选择将企业出售给伯克希尔。这也是信任边际原则为巴菲特和他的商业帝国带来的收益。
信任不是凭空产生的,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只有经过反复接触、磨合而产生的信任之中才蕴含着极大的能量,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除了激发自尊心和荣誉感之外,还能够使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企业的运行更加高效顺畅。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在信任边际范围内行事,所以伯克希尔·哈撒韦才能通过仅有二十余人的总部,管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同时还能让巴菲特本人保持轻松愉悦的工作状态,以92岁高龄依然能够“叱咤沙场”。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科技革新浪潮激荡,
企业如何才能屹立于巅?
企业活力之源:
任正非口中“过程痛苦、前途光明”的熵减